目录[隐藏] |
[编辑]历史
自从国民党政府实施戒严以来,台湾工运界经历了长期的消沉,其间只有右翼主流工会维持表面上的运作。直到1985年,随着台湾工潮蜂起,统左派的“夏潮”与独派的“新潮流”两个知识份子集团中的部分人士合组了第一个体制外工运组织“劳工法律支援会”(简称劳支会),是为台湾战后自主工运团体的萌芽。1987年,夏潮人士因筹组“工党”退出劳支会,而新潮流中占大多数的自由派人士也在几次路线争议后退出组织;其后劳支会屡经改组、改名,成为后来的劳工阵线,渐渐走向工运政治化一途,成为民进党新潮流系的外围组织[1]。
工党在成立半年后分裂,夏潮人士另组劳动党与劳动人权协会。此后,劳动人权协会即被列入台湾左派工运史上所谓的“三派一支”:另两派分别是90年代形成的工人立法行动委员会与劳工阵线;“一支”则指自劳工阵线分出的“红灯左转”,主要活动于南台湾[2]。
[编辑]活动
劳权会的功能定位为:
- 劳工服务:协助工会组训、劳动法令咨询解答、协助处理劳资争议、提供劳工教育课程、协助工会会刊出版。
- 出版:《劳动前线》月刊、年度《台湾劳动人权报告》、有关劳工议题的各种手册、制作劳工权益传单。
- 工运资讯:收集工运等社运相关资料、分析政经走向及劳工政策。
- 其他:参与争取社会公益运动、维护社区权益、协调处理民刑事纠纷。
近年来,劳权会也投入移住劳工、健保、反军购、反对劳动三法(《工会法》、《团体协约法》与《劳资争议处理法》)改恶、渔民运动、女性劳工、派遣劳动、八四工时、其他劳动政策法令及大陆配偶人权等等议题,并从2003年起发起“新民主论坛”针贬当局政策。
[编辑]注记
- ^ 杨伟中,〈选后台湾左翼的要务: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治反对派〉,《红鼹鼠》杂志第二期
- ^ 《1997-1998年台湾劳动人权报告》,劳动人权协会出版,1999年5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