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本是清國奴
我們一般所知道的中華民族,它通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也常被指向台灣人,稱台灣人是中華民族。但是多數的台灣人,並不知道把台灣人稱呼為中華民族,這個行為本身已經是一種種族歧視,它言下之意是將台灣人定義成了一種現代化的清國奴。
大多數自喻為中華民族的人一提到被人說是清國奴,那通常就會憤怒,認為這是種族歧視。其實真正有這種感受的,與其說是被人歧視而難受,不如說是因為被揭穿了事實,所以才憤怒。
其實中華民族本來就是指清國奴,"中華民族"的觀念,只有百年歷史,大約一百零幾年而已,而在這以前,中國土地上從來不曾出現一個被稱做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過。
最早使用「中華」的,雖然始自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不過唐太宗時代僅使用了「中華」,並未使用「中華民族」,那時代也沒有民族概念。「民族」(nation)觀念主要是近代,受到日譯西書的影響,據中國民族學與人類學學者郝時遠考據,現代意義的賦予主要是在日譯西書(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對應了volk、nation、ethnos等名詞,把「民族」與「中華」結合成「中華民族」這字眼,則始自滿清末年,保皇派梁啟超所為。而在這以前,整個中國歷史上並未曾有個民族稱做「中華民族」。
那這中華民族,又與清國奴有什麼關係呢?在說明這一點以前,我們必須了解中華民族被創作的時代背景。中華民族這名詞是在滿清末年被梁啟超創建出來的,當時的滿清是殖民漢族的國家,孫中山曾不只一次的表示滿清時代「中國已經亡了」,而漢人是在滿州人的殖民支配之下,當個清國奴才的生涯。
「清國奴」不僅不是「戰前對漢人的侮辱性說法」,反而是非常恰切地對當時漢人生存處境的客觀表達,一點都沒有添油加醋,或蓄意醜化。因為,清末的漢人確實就是奴隸,確實就是滿族的奴才。清國就是大清朝廷,「清國奴」就是大清朝廷的奴才或奴隸。當時生活在滿清的每一個漢人,對清朝統治者都自稱奴才,而清朝統治者也的確將漢人當作奴才蓄養。
滿青入關侵略中國時,是抱持著「‧‧‧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的想法,推動剃髮易服,殺盡屠辱當代的漢人,直到所有漢人都穿上了滿州服飾,留著滿州髮型下,才停止屠殺,那個時後能夠生還下來的漢人,那可以說沒有不投降的,沒有不當清國奴的。真的不願意當清國奴的漢人,不是躲藏在深山,就是化為宗教人士,不然就是移民它國,例如朝鮮、越南、或日本。
與髮辮同時被迫替換的長袍馬褂,這就是一種投降與臣服滿州的標誌,那個時代穿著那個服裝的漢人,那沒有不是清國奴的。所以滿清就是這樣一個滿州殖民著漢人的國家,長袍馬褂就是這樣一件奴才的標誌。不消說,這樣的國家當然會遭到中國原住民漢族毫不間斷的抵抗,從南明滅亡之日起,歷經洪門天地會,到後來的中國同盟會,「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都是這樣被提出來的復國主張,在這主張之下,滿清並不是中國。至少,滿清不是漢族國家,不是漢人的國家,甚至於它不配被稱做是中國,對當時代力主革命的漢人來說,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當然,同一時代,已經領用滿州政府薪餉與好處的文人們,則會鼓吹滿清就是中國,強迫被奴役的漢人去接受這個殖民漢族的滿清就是中國,就是祖國,否則便是漢奸賊寇等等。當時為了保障與鞏固漢族必須臣服於滿州殖民的社會秩序下,保皇派梁啟超於是在1902年,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說法。並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的觀念。至1903年他更於《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完破「華夷之辨」「夷夏之防」等儒家聖訓,主張延續滿蒙殖民下的漢族與其他殖民漢族的外國民族一起組成大民族國家,而要求漢人要延續著清國奴的歲月,以保皇保滿保大清,這就是中華民族主義之始,也就是滿清末年所創造的中華民族之初。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明治33年),清廷應日方要求將台灣抗日三猛之簡大獅逮捕,並遣返臺灣。簡大獅得知將受日本人審判時,向清朝官員說:「簡大獅生為大清之民,死作大清之鬼,猶感大德。萬勿交日人,死亦不能瞑目。」以表其寧願被殖民漢族的滿州人斬首之願。當然,滿州政府當然會將簡大獅引渡回台灣,法院審判後,3月29日在台北被日本處決。一個漢人奴才的死活,原不受滿州人的關心,因為這種奴才,滿州人擁有太多了。
在筆者來看,中華民族不過就是清國奴的美化名稱,它誕生的用途就是清國奴才用來誆騙其他漢人踴躍去當清國奴的文宣,它的內涵與結構在在皆以打壓大漢族主義,摧毀漢人意識,逼迫漢人去忘掉自身歷史血統與尊嚴,逼迫漢人去當個二等公民,在中華民族主義的論述之下,這是漢人叫屈抱怨甚至於舔傷口皆不允許的一種論述,但是除了漢族以外的民族都有這自由,主張與權力。
這造成了漢人一生下來,就銜接這一代代,被迫成為美名為中華民族,實質為現代化清國奴命運,自1905年起,直到今日。把台灣人稱為中華民族,是把台灣人當成了被殖民的漢人的意思,其實正表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人的殖民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