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巴尔加斯·略萨与中国大陆


巴尔加斯·略萨与中国大陆

1979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教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巴尔加斯·略萨。
1980年代中国组织翻译大批巴尔加斯·略萨作品,全部都从西班牙语原文直接译出。
巴尔加斯·略萨第1部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是成名作《城市与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北京),赵德明(当时用笔名赵绍天)翻译。
1982年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韦平、韦拓合译的《青楼》和赵德明、李德明、蒋宗曹、尹承东合译的《胡莉娅姨妈与作家》。《青楼》是巴尔加斯·略萨名作La casa verde的第1个中文版本,孙家孟翻译的第2个中译本《绿房子》也很快在1983年北京的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1983年南京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初次出版赵德明、段玉然、赵振江合译的鸿篇巨构《世界末日之战》。
1986年,孙家孟翻译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由北京的十月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
1988年,王成家、孟宪臣合译的《狂人玛伊塔》(Historia de Mayta)中文译本由昆明的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
巴尔加斯·略萨的许多小说《城市与狗》(赵德明译,写利马的秘鲁国立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里外的故事,曾2度改编电影)、《绿房子》(孙家孟译,写妓院与社区发生的故事,以作者青少年时生长的秘鲁皮乌拉省为背景,韦平、韦拓合译的另1中译本译名《青楼》)、《酒吧长谈》(孙家孟译,写秘鲁威权时代利马市区1家叫做大教堂La Catedral的也卖咖啡的酒家兼妓院里的谈话)、《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孙家孟译,写秘鲁军方在国内热带雨林区驻地秘密试办性服务的故事,劳军女郎本意只是劳军康乐活动的女性表演者,在这里是那批军中妓女的隐晦说法,曾2度改编电影)、《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赵德明、李德明、蒋宗曹、尹承东合译,写他和前妻Julia的故事,曾在哥伦比亚改编电视剧;Jon Amiel1990年在美国好莱坞改编电影Tune In Tomorrow)、《世界末日之战》(赵德明、段玉然、赵振江合译,写巴西反抗军与政府军争斗的故事)、《狂人玛伊塔》(王成家、孟宪臣合译)、《谁是杀人犯》(孙家孟译,推理小说,写1个兵Palomino Molero遭杀害的刑案)、《叙事人》(孙家孟译,写1个说故事的人的故事)、《情爱笔记》(赵德明译,言情小说)等都已译成中文,主要译者有留学智利的赵德明、留学秘鲁孙家孟等,很多部都经过多次再版,翻译者多次修订。
巴尔加斯·略萨于1994年7月6日偕家眷到中国首都北京,期间参访长城等名胜,并于同年7月12日早上在北京与中国西班牙语文学资深译者赵德明和尹承东会谈,并当场口述〈致中国读者〉(中文版赵德明译)1文,与赵德明记述这次会面的〈巴尔加斯·略萨在北京〉同时收入中国出版的第1部巴尔加斯·略萨文学评论集中译本《谎言中的真实:巴尔加斯·略萨谈创作》,同日全家转往西安,并在游历上海后才回到长住的英国伦敦。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的时代文艺出版社通过赵德明与他的版权代理人在1996年4月3日达成协议,自1996年起出版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全集,预定出版18卷,但没有出齐。
2000年,巴尔加斯·略萨早期的2部论著《给白脸蒂朗下战书》(El combate imaginario. Las cartas de batalla de Joanot Martorell1971年发表,朱景冬译)和《无休止的纵欲》(1975年问世,朱景冬译)出版中译本,同时,他的第1部小说集《首领们》(与中篇小说《崽儿们》合订1本出书,尹承东译)、非小说文集《顶风破浪》(赵德明译)、西班牙行星文学奖得奖作品《利图马在安第斯山》(李德明译)的中译本也出版了。
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方法论随笔集《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文版在中国经百花文艺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先后在2000年2004年出版(百花文艺版译名《中国套盒:致1位青年小说家》,新版译名《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2009年8月,巴尔加斯·略萨《公羊的节日》(写多米尼加独裁者Rafael Trujillo专制的故事,2005年Luis Llosa Urquidi改编同名电影,资金来源是西班牙和英国)、《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汉语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同时还出了《城市与狗》汉译21世纪新版,它们都是赵德明的译作。
《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是世界史上第2部拥有2个汉语译本的巴尔加斯·略萨长篇作品,第1部是《绿房子》,巧合的是不同译本的题名也不同:《青楼》(韦平、韦拓译)和《绿房子》(孙家孟译);《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台湾关文军译)和《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赵德明译)。
2008年,留学匈牙利余泽民发表了中篇小说Los cachorros的第2个汉译本《小崽子们》(尹承东译本题名《崽儿们》),写被狗咬掉生殖器的青少年男子的成长故事,是史上第1篇有2个汉语译本的巴尔加斯·略萨中篇作品。
有2个汉语译本的巴尔加斯·略萨短篇作品是写青少年械斗的El desafío和年青人驯马的El hermano menor:《挑战》(尹承东译);《寻衅》(台湾陈长房译)和《兄弟》(尹承东译);《幼弟》(台湾张清柏译)。
2009年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孙家孟译《绿房子》及赵德明、李德明、蒋宗曹、尹承东合译《胡莉娅姨妈与作家》与孙家孟译《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21世纪新版。
2010年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尹承东、杜雪峰合译的《坏女孩的恶作剧》。
2011年巴尔加斯·略萨第2度访问中国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孙家孟译《酒吧长谈》21世纪新版。
2011年6月12日,巴尔加斯·略萨飞到中国上海6月1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被授予顾问教授聘书,发表讲演并与师生、群众交流,并在上海戏剧学院办《酒吧长谈》朗颂会,与叶兆言孙甘露王安忆等作家及师生、群众交流;6月16日飞往北京6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被授予荣誉研究员证书,发表讲演,与陆建德陈众议赵德明尹承东莫言刘震云阎连科徐小斌李洱张抗抗等领导、译家、作家及群众交流;6月18日北京塞万提斯学院活动;6月20日中国北京转往日本东京

[编辑]巴尔加斯·略萨与台湾

[编辑]作家简介

较早的简介文章有:孙家孟〈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简介〉,发表在1990年7月号的《联合文学》。至于2010年12月号的《印刻生活志》,则有夏榆的〈政治是让虚构扎根的沃土—谈巴尔加斯‧尤萨〉、布兰科专访巴尔加斯‧尤萨的文章(尹承东/译)、彭歌的〈巴尔加斯‧尤萨台北行〉等文章。

[编辑]作品翻译和评介

《青楼》(《绿房子》的台湾版名称)、《世界末日之战》、《爱情万岁》(《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的台湾版名称)、《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已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本。
在台湾出版多部作品的香港作家西西,撰写多篇文章评介巴尔加斯·略萨的人和作品,收入《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传声筒》等书在台湾出版,可说是在香港和台湾介绍巴尔加斯·略萨的重要推手。
张清柏编选、翻译,陈映真主编的《马奎斯等:拉丁美洲短篇小说秀作选》(1987年初版),收录巴尔加斯·略萨短篇小说〈幼弟〉,是台湾翻译家首度译介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也是台湾翻译家第1次从西班牙语原文翻译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译者当时将作者译为马里奥·巴加斯·犹萨。
郑树森主编,1987年台北市初版的《当代拉丁美洲小说集》选了陈长房从英文译本转译的〈寻衅〉。
〈幼弟〉和〈寻衅〉(也可以翻作〈挑战〉或〈挑衅〉)都是巴尔加斯·略萨出版的第1本著作:短篇小说作品集《首领们》(也可以翻成《领导们》或《领袖》)里面的短篇小说。
2008年8月6日,台湾出版《天堂在另一个街角》(El paraiso en la otra esquina,原文版2003年发表,台湾青年翻译家关文军译)汉译本,是巴尔加斯·略萨这部作品的第1个汉语译本,同时是史上第1部台湾翻译家翻译的巴尔加斯·略萨长篇小说。
台湾青年翻译家曾永锐重新汉译的巴尔加斯·略萨成名作《城市与狗》,在2009年10月由联经出版出版,让《城市与狗》成为世界史上第3部有2个汉译本的巴尔加斯·略萨长篇作品和史上第2部台湾翻译家翻译的巴尔加斯·略萨长篇小说。
台湾第1次以较详尽的专文评介巴尔加斯·略萨作品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教授陈长房1992年发表的〈胸怀八荒的想像:语言魔术师瓦加斯·尤萨(秘鲁)〉1文,评析《绿房子》和《酒吧长谈》2部作品,同年收入《阅读当代世界文学》1书出版时增补了评介《城市与狗》的部分。
台湾介绍巴尔加斯·略萨,除了香港西西、郑树森的文章,也有台湾本地的张大春张淑英骆以军辜振丰陈小雀等人介绍。
在他第2度访问台湾的6天里,台湾报章连载他的1篇散文随笔《我的儿子》(台湾中华民国资深外交官陆以正翻译),是台湾首次翻译、刊载巴尔加斯·略萨的散文随笔作品,当时将作者译为巴加斯·尤萨。

[编辑]多次访台

巴尔加斯·略萨曾至少3度访问台湾。
1977年12月下旬,国际笔会会长任内,他首度应邀来台湾,期间参观位在台湾台北的中华民国国立故宫博物院,并会见时任的中华民国总统严家淦
1989年选举造势拜会各国政要的旅行中,他应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邀请,在1989年9月29日晚上第2度来到台湾访问,1989年10月3日,他在时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连战陪同下会见中华民国时任的李登辉总统。
他造访台湾期间也和台湾企业家及国民党其他高层会谈,对台湾农村成功的土地改革很感兴趣,还参访了位于台湾新竹的科学工业园区
1989年10月4日中午,他在台北与殷张兰熙三毛等台湾作家;诗人餐叙,同日离开台湾,夜间抵达韩国访问,他这次旅行还访问了日本新加坡
巴尔加斯·略萨在1993年发表的回忆录《水中鱼》中谈到这趟旅程时自称“受到最精彩的接待是在台湾”。
巴尔加斯·略萨落选后还到台湾访问1次,台湾中华民国笔会干部齐邦媛〈兰熙〉1文有写到;巴尔加斯·略萨还造访了淡水淡江大学,与台湾西语师生座谈。

[编辑]主要小说作品出版年表

  • 1959 Los jefes(《首领们》或《领袖》)
  • 1963 La ciudad y los perros(《城市与狗》)
  • 1965 La casa verde(《绿房子》或《青楼》)
  • 1967 Los cachorros(《崽儿们》或《幼崽》)
  • 1969 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酒吧长谈》)
  • 1973 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
  • 1977 La tía Julia y el escribidor(《胡莉娅姨妈与作家》)
  • 1981 La guerra del fin del mundo(《世界末日之战》)
  • 1984 Historia de Mayta(《狂人玛伊塔》)
  • 1986 Quién mató a Palomino Molero?(《谁是杀人犯》)
  • 1987 El hablador(《叙事人》)
  • 1988 Elogio de la madastra(《继母颂》)
  • 1993 Lituma en los Andes(《利图马在安地斯山》)
  • 1997 Los cuadernos de don Rigoberto(《情爱笔记》)
  • 2000 La fiesta del Chivo(《公羊的节日》)
  • 2003 El paraíso en la otra esquina(《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 2006 Travesuras de la niña mala(《坏女孩的恶作剧》)
  • 2010 El sueño del celta(《凯尔特人之梦》)

[编辑]主要非小说作品出版年表

  • 1971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博士论文,整理后出版)
  • 1969El combate imaginario. Las cartas de batalla de Joanot Martorell(《给“白脸蒂朗”下战书》早期版本,书名可以翻作《想象中的战斗 朱亚诺·马托雷尔的争战的信》,朱亚诺·马托雷尔Joanot Martorell是Tirant lo Blanc《骑士蒂朗》这部加泰罗尼亚语骑士小说文学经典的作者)
  • 1971 La 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暂译《小说秘史》,论著)
  • 1975 La orgía perpetua: Flaubert y “Madame Bovary”(《永远纵欲》或《无休止的纵欲》,副题名“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论著)
  • 1981 La señorita de Tacna. Pieza en dos actos(《塔克纳小姐》,剧本)
  • 1983 Entre Sartre y Camus(暂译《萨特与加缪之间》,研究萨特阿尔贝·加缪的论著)
  • 1983 Kathie y el hipopótamo. Comedia en dos actos(《凯蒂与河马》,喜剧)
  • 1983 Contra viento y marea (1962-1982)(《顶风破浪(第1卷)》,收录1962年1982年随笔、政论、杂文、讲稿等的文集)
  • 1986 Contra viento y marea. Volumen II (1972-1983)(《顶风破浪(第2卷)》,收录1972年1983年随笔、政论、杂文、讲稿等的文集)
  • 1986 La Chunga(《琼加》或《琼卡》或《琼卡姑娘》,剧本)
  • 1990 Contra viento y marea. Volumen III (1964-1988)(《顶风破浪(第3卷)》,收录1964年1988年随笔、政论、杂文、讲稿等的文集)
  • 1990 La verdad de las mentiras: Ensayos sobre la novela moderna(《谎言中的真实》,评现代小说与散文的论著)
  • 1991 Carta de batalla por Tirant lo Blanc (《给“白脸蒂朗”下战书》,论著)
  • 1991 A Writer´s Reality(暂译《作家的真实》,论著,用英文写成)
  • 1993 El pez en el agua. Memorias(《水中鱼》,回忆录)
  • 1993 El loco de los balcones(《阳台上的疯子》,剧本)
  • 1994 Desafíos a la libertad(暂译《向自由挑战》,文论政论集)
  • 1996 Ojos bonitos, cuadros feos (暂译《好眼,坏图》,剧本)
  • 1996 La utopía arcaica: José María Arguedas y las ficciones del indigenismo(暂译《文学乌托邦:何塞·马利亚·阿格达斯与想象的虚构》,论著,何塞·马利亚·阿格达斯是秘鲁作家、诗人、人类学家)
  • 1997 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小说方法论随笔集)
  • 2001 El lenguaje de la pasión(暂译《文学的激情》,论著)
  • 2001 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大学学位论文,1958年完成,母校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出版)
  • 2003 Diario de Irak(暂译《伊拉克日记》,在西班牙的《国家报》El País连载的纪事专栏结集)
  • 2004 La tentación de lo imposible(暂译《不可能的诱惑》,研究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的论著)
  • 2007 Odiseo y Penélope(暂译《奥德赛与佩涅洛佩》,剧本)
  • 2008El viaje a la ficción(暂译《到虚构去的旅行》,谈乌拉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论著)
  • 2008Wellspring(暂译《活水》,客座美国哈佛大学讲义结集,用英文写成)
  • 2009Las mil noches y una noche(暂译《一千夜又一夜》,剧本)

[编辑]主要参考文献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赵德明译,《水中鱼》,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长春。ISBN7-5387-1020-5/I.977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赵德明译,《城市与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长春。7-5387-1033-7/I.990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赵德明译,《谎言中的真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昆明。ISBN7-222-02156-6/I.588

[编辑]外部链接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1936年3月28日-)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Nobel prize medal.svg
Mario Vargas Llosa

秘鲁西班牙院士、作家、诗人、语言学家
出生1936年3月28日 (77岁)
秘鲁 秘鲁亚雷基帕
职业作家诗人
国籍秘鲁、西班牙
母校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
体裁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
代表作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世界末日之战》、《狂人玛依塔》、《公羊的节日》
配偶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1955年-1964年)
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1965年-现在)
子女阿尔瓦罗·巴尔加斯·略萨
龚撒罗·巴尔加斯·略萨
摩尔加那·巴尔加斯·略萨

签名

http://www.mvargasllosa.com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1936年3月28日),拥有秘鲁西班牙双重国籍(1993年7月2日取得西班牙国籍)的作家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台湾多译为罗沙犹萨尤萨。Mario(马里奥)是名字,Jorge(豪尔赫)和Pedro(佩德罗)也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因“他对权力结构描绘,以及他那反抗、起义、失败的犀利印象”获颁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2011年2月3日,被西班牙国王依Real Decreto 134/2011号令,成为第一代巴尔加斯·尤萨侯爵(Marquesado de Vargas Llosa)

目录

  [隐藏

[编辑]简历

[编辑]早年生活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省(Región Arequipa,又译阿雷基帕)省政府所在地亚雷基帕(Arequipa,阿雷基帕市,秘鲁第2大城市)市,母亲朵拉·略萨·乌雷达(Dora Llosa Ureta),父亲埃尔内斯托·巴尔加斯·马东那多(Ernesto Vargas Maldonado)。
1937年1岁多时跟妈妈1家人移居玻利维亚的科恰邦巴(Cochabamba),1946年回到祖国秘鲁的皮乌拉省(Región Piura)省政府所在地皮乌拉(Piura)市,在萨莱西诺学校(Colegio Salesiano)读书,1947年移居首都利马,转入拉萨叶学校(Colegio La Salle,又译萨勒学校),1950年1952年就读位于利马的(国立)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后来在秘鲁皮乌拉市的皮乌拉省国立圣米盖尔中学(Colegio Nacional San Miguel de Piura)完成中学学业。
1953年入位于利马的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双主修文学法律

[编辑]年青岁月

1955年19岁时与舅妈的妹妹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维亚人)相恋结婚。
青年巴尔加斯·略萨做过银行职员、图书馆编目员、研究助理、助教、守墓人和新闻记者、编辑、特约撰稿、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等传播媒体工作。曾同时做7份工作维持家计。
1957年入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文学系语言学专业读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诗人鲁文·达里奥(Rubén Dario)的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获得文学(语言学)学位,同年得奖学金出国到西班牙马德里大学(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读文学哲学博士(Doctor en Filosofía y Letras,研究文学的哲学博士)研究生,在马德里开始创作第1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
1960年奖学金中断,青年巴尔加斯·略萨转往法国巴黎,没有申请到新的奖学金,陷入经济困境的小夫妻选择留在巴黎,巴尔加斯在法新社西班牙文部和影视公司找到工作,工余时间在妻子帮助下写作《城市与狗》,1961年完稿,找了好几家出版商都没有意愿,1962年通过法国西班牙语文学研究者Claude Couffon(克劳戴·可风)这个朋友介绍给巴塞罗那的出版家Carlos Barral(卡洛斯·巴拉尔),得到巴拉尔的赏识和提拔,巴尔加斯从此走上职业文学创作的道路。

[编辑]写作生涯

1962年1965年间在巴黎拉丁区1家叫做威特酒店(el Hotel Wetter)的小旅馆写下让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齐名的第2部长篇小说《绿房子》。
1971年6月25日巴尔加斯·略萨在阿隆索萨摩拉维森特(Alonso Zamora Vicente)教授指导下以研究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博士论文《加西亚·马尔克斯:其叙事作品的语言和结构》(García Márquez: lengua y estructura de su obra narrativa,整理后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 y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题名出版)得到马德里大学文学哲学博士(西文版维基百科引马德里大学网站),也有1说是英国伦敦大学文学哲学博士学位(见外部链接3:D. L. Shaw)。
他另有美国波士顿大学1992年)、耶鲁大学1994年)、哈佛大学1998年),英国牛津大学2003年),法国巴黎大学2005年)等许多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头衔。
1964年与第1任妻子离婚。1965年与表妹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再婚,直到现在。
与第2任太太有2个儿子:Álvaro Vargas Llosa(阿尔瓦罗·巴尔加斯·略萨)和 Gonzalo Vargas Llosa(龚撒罗·巴尔加斯·略萨);1个女儿:Morgana Vargas Llosa(摩尔加那·巴尔加斯·略萨,小孩顺序按出生先后排,2个儿子是哥哥,他的第1个小孩Álvaro Vargas Llosa生于1966年,也是个作家,第2个小孩生于1967年,小女儿生于1974年)。
巴尔加斯·略萨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教职(1977年获聘),也曾在英国伦敦大学(1967年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1992年)等校客座教职。
多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和研究院常邀请他去客座讲学与研究。
巴尔加斯·略萨现在担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

[编辑]文学生活

1952年,巴尔加斯·略萨读军校中学4年级时,写下他的第1个舞台剧剧本《印加王的逃遁》(La huida del Inca)。
1953年,他读皮乌拉省国立圣米盖尔中学5年级时,由学校同学组团,剧作者本人担任导演,在皮乌拉市当地剧院举行《印加王的逃遁》售票公演。这是巴尔加斯·略萨首度导演戏剧,同年,剧本得到秘鲁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的2奖(Segundo premio del III Concurso de Teatro Escolar y Radioteatro Infantil del 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Pública ),这是巴尔加斯第1次获得文学奖。
1957年,巴尔加斯·略萨出版了生平第1本书:收录2个短篇小说的《〈首领们〉和〈祖父〉》(Los jefes y El abuelo),同年以短篇小说《挑战》(El desafío)获得法国《法国杂志》的文学奖(Premio de la Revue Française),这是巴尔加斯第1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受奖助到他从小就想去的法国巴黎旅游,1958年1月在巴黎会见了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尔贝·加缪
1959年,巴尔加斯·略萨的6个短篇小说(〈首领们〉Los jefes 、〈挑战〉El desafío 、〈幼弟〉El hermano menor、〈周日〉Día Domingo、〈访客〉Un visitante、〈祖父〉El abuelo)结成短篇小说集《首领们》,让他成为西班牙雷奥波多·阿拉斯文学奖(Premio Leopoldo Alas)1959年年度得主,获得国际文学奖的这本书可以说是给读者的“巴尔加斯·略萨文学少年时期创作总结汇报”。
巴尔加斯·略萨以1963年出版的《城市与狗》一书奠定卓著的国际声誉,这是他的第1部长篇小说,很快就有超过20种语文的翻译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也很快被秘鲁军政府当局查禁,将1500册以上的这本书在书中故事的主要场景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广场焚毁,高层将领说他“腐化堕落、包藏祸心”、“拿厄瓜多尔的钱”、“妄想打击和瓦解秘鲁军队的士气和风纪”。
有评论认为《城市与狗》、《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La muerte de Artemio Cruz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著,1962年)、《跳房子》(Rayuela阿根廷胡利奥·科塔萨尔著,1963年,中译本孙家孟译)、《百年孤独》(Cien años de soledad,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1967年)是标志拉丁美洲文学爆炸(el boom,英语Boom,又译“勃发”)时期展开的4部里程碑小说,并将巴尔加斯·略萨在内的4位作家称为主将(另外还有智利的何塞·多诺索等)。
1960年开始写作的《城市与狗》书稿(1961年完成)让他在1962年得到西班牙Seix Barral出版公司举办的简明图书奖(Premio Biblioteca Breve,又译简明丛书奖或小丛书奖,巴尔加斯·略萨是第1位得这个奖的拉丁美洲作家,前3位得主都市西班牙本土作家,评论者也将1962年当作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开始年),1963年出版后又成为福明托文学奖(el segundo puesto del Prix Formentor)2奖1963年年度得主。
巴尔加斯·略萨196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绿房子》,让他成为1967年委内瑞拉设立的首届罗慕洛·加列哥斯国际小说奖(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ómulo Gallegos,简称Premio Rómulo Gallegos)得主。得奖同年(1967年),《绿房子》也让他得到祖国秘鲁的国家小说奖。
城市与狗》和《绿房子》让巴尔加斯·略萨在1963年1966年先后2度得到西班牙文学批评奖(Premio de la Crítica Española)。
1975年,巴尔加斯·略萨亲自将他1973年发表的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搬上大银幕,小说作者本人编写电影剧本并与何塞·马利亚·古帝耶雷斯(José María Gutiérrez)联合导演,在多米尼加拍摄,是这部小说第1次改编电影,也是他首度执导电影,同年,他1967年出版的小说《崽儿们》也在墨西哥由墨西哥导演Jorge Phons改编成电影,也是在这年,他获选任为秘鲁学院院士(Miembro de la Academia Peruana de la Lengua)。
《城市与狗》和《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出版后都遭到他的母国禁毁,到1980年代秘鲁民主化后才解禁,他自己编导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电影版1981年才在秘鲁国内公开上映。
1976年8月,巴尔加斯·略萨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笔会大会中获选为第41届国际笔会会长,为出任国际笔会会长的拉丁美洲第1人,1979年他以国际笔会会长身分首次访问日本,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东京大阪广岛等地会晤。
大江健三郎后来曾与他通信,并公开发表自己写给他的其中2封信。
1977年,经过授证仪式,他正式出任(真除)秘鲁学院院士。同年,他发表《胡利娅姨妈与作家》,极为轰动和畅销,以他自己和前妻做主角的这部作品也引起剧烈争议,让感觉很受伤的前妻写出《作家与胡利娅姨妈》(中文版尹承东、蒋宗曹、王治权合译,书名原文Lo que Varguitas no dijo的意思是“小巴尔加斯没有说的话”,Varguitas是Vargas的昵称;爱称)详尽记述他们的这段婚姻。
1981年,他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出版,这本书196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酒吧长谈》是他自认写得较好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同年他发表很受欢迎的剧本《塔克纳小姐》。
1983年,他发表喜剧《凯蒂与河马》,在多国公开上演。
1985年,《城市与狗》在他的祖国秘鲁首度改编同名电影,秘鲁作家、诗人何塞·渡边编剧,秘鲁导演Francisco José Lombardi监制、执导。Francisco José Lombardi于1999年在秘鲁执导《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2个电影版本,入围1999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1986年,他得到西班牙颁发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Premio Príncipe de Asturias de las Letras),这个奖是颁发给用西班牙语创作的作家、诗人很高的荣誉,1999年起颁奖对象扩大到全世界的作家、诗人。
1990年,美国雪城大学出版他1988年在该校客座教职的讲义结集A Writer´s Reality (暂译《作家的真实》),是他第1部以英文写成的著作。
1993年发表的小说《利图马在安地斯山》让他成为行星文学奖(Premio Planeta)1993年的年度得主。在巴尔加斯·略萨从政竞选总统过程中热心支持协助他的秘鲁著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家和诗人海梅·巴以利2005年也获本奖。
1994年3月24日,他奉西班牙国王委任为西班牙皇家学院(Real Academia Española)院士。
1995年4月23日(这天是塞万提斯去世的纪念日),他在塞万提斯的故乡从西班牙国王手中接过西班牙语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成为1994年年度得主(本奖每年12月评出年度得主,次年4月23日颁奖)。
1996年,他成为德国法兰克福书展颁发的德国图书和平奖当年度得主。
1997年5月,巴尔加斯·略萨发表小说方法论《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又译《给1位青年小说家的信》,由赵德明翻译成中文)1书,剖析自己的写作技法和文学理念与经验,介绍Catoblepas(本意是1种神话里的怪兽,垂头长颈,从脚开始吃掉自己)、连通管(Vasos Comunicantes,又译连通器)、中国套盒(Caja China,原意是1种层层叠叠的烤箱,通常用来烤肉)等手法。
1998年3月,他以非小说文集《顶风破浪》的英译本Making Waves这部文选成为美国的全国书评奖评论类1997年年度得主,是第1个不是美国公民的外国人得到这个奖项。
2001年,母校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出版他的大学学位(相当于台湾的硕士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并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2004年,巴尔加斯·略萨客座英国牛津大学教职,并将部分讲义结集为论著《不可能的诱惑》。
2005年,他将1990年发表的文学评论集《谎言中的真实》(以单篇评论分别介绍和讨论25位作者的小说或散文,目前只翻译出该书书序〈谎言中的真实〉和其中6篇评论,收入同名的巴尔加斯·略萨创作论集中译本内,这部中译本另收录他与巴西记者的访谈纪录、谈他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和早期文学经验的回忆录《水中鱼》单数章节,均由赵德明翻译)改编为舞台剧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公开上演,由Joan Ollé导演,原著作家兼剧作家本人亲自登场与职业演员Aitana Sánchez Gijón联合领衔主演,这是巴尔加斯·略萨第1次主演戏剧,后来他又演了《奥德赛与佩涅洛佩》和《一千夜又一夜》2出自己的剧作。
2008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他在该校客座教职的讲义结集Wellspring (暂译《活水》),是他第2部以英文写成的著作。
巴尔加斯·略萨自承受到福克纳塞万提斯博尔赫斯(又译波黑士或波黑斯)、司汤达萨特福楼拜海明威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阿尔贝·加缪梅尔维尔大仲马亨利·詹姆斯维克多·雨果聂鲁达等的影响,读过中国作家鲁迅茅盾巴金王蒙莫言三毛等的作品,知道《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编辑]政治活动

巴尔加斯·略萨读大学时参加秘鲁共产党组织的共产主义学习小组(台湾常称共产主义读书会),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思想家的著作,还担任指导员,并短期加入秘鲁共产党,活跃于秘鲁共党的外围青年组织“卡乌依德”(Cahuide)。巴尔加斯·略萨在秘鲁共产党内化名“阿尔贝托同志”(Comarada Alberto),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城市与狗》主要人物“诗人”(这是外号)原名阿尔贝托(全名阿尔贝托·费尔南德斯·特布雷Alberto Fernández Temple),有些评论家认为“诗人”这个人物就是巴尔加斯·略萨的化身。他早年也热烈支持卡斯特罗切·格瓦拉当年的古巴革命1960年代成名后多次造访古巴哈瓦那等地。
秘鲁民主化后的第1位民选总统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威权时代前因军事政变下台的民选总统)1980年代曾邀请他担任总理或驻英大使,被婉拒。
1987年巴尔加斯·略萨回到秘鲁组新政党Frente Democratico(简称Fredemo,暂译“自由运动组织”或“民主阵线”简称“民阵”)投入政治,并在1987年8月的第1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获推为1任4年的政党主席。立场已然右倾,反对时任总统阿兰·加西亚(Alan García Pérez,2006年再度当选秘鲁总统)的银行国有化等政策,主张国营企业私有化(民营化)和全面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
1989年6月4日在出生地亚雷基帕市正式宣布投入总统选战,角逐1任5年的秘鲁总统大位,1990年的总统大选中,他1度为声望最高的候选人,并在1990年4月8日的第1轮投票中得到相对多数的最高票(得票率37%),与名列第2的总统候选人藤森谦也(得票率25%)进入第2轮投票对决,1990年6月10日,藤森谦也以57%的比数胜出。
他于1990年6月13日离开秘鲁到长期侨居的欧洲休息,1991年1992年间在德国柏林科技学院(Wissdenschaftskolleg)做高级访问学人,1991年8月,政党主席改选后随即交卸党职。
1993年应聘客座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在普林斯顿完成他在德国期间开始撰写的回忆录《水中鱼》,并于同年发表,以其中偶数章节详尽叙述他1987年1990年政治活动的过程。
巴尔加斯·略萨1993年7月2日起同时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
2003年,时任秘鲁总统亚历杭德罗·托莱多(Alejandro Toledo Manrique)一度想找他回国担任总理,后来在他的建议下,任命他昔日的政党伙伴梅丽诺(Beatriz Merino Lucero)出任秘鲁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理,梅丽诺于2003年12月卸任。

[编辑]双重国籍

台湾中央社2009年4月9日台北特稿〈藤森真的罪有应得吗?〉第8段“几个右派政党推出了文学家瓦加斯尤沙(Mario Vargas Llosa),一时之间仿佛无人能与争锋,可以直取大位,但瓦加斯尤萨国际声望虽高,却与秘鲁基层脱节,甚至不肯放弃西班牙国籍,都引起民众反感。”
巴尔加斯·略萨在秘鲁威权时代里,本身展转欧洲,作品在国内被查禁,秘鲁民主化以后回到祖国组党和竞选,都没有他国国籍,直到1993年,顾虑自己的秘鲁护照可能会被藤森谦也主政的政府没收(这是专制国家对付流亡海外的异议人士常用的手段)才另外申请了西班牙护照,因此他1994年3月24日才奉委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皇家学院院士须有西班牙国籍)。
反而藤森谦也长期秘密保有日本国籍,2000年弃职逃回日本才见知于世,连日裔前妻苏珊娜·樋口都不知情。